Sunday 29 May 2011

阿姆斯特丹的两个世界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属于艺术的、悠闲的、灿烂的;一个是属于情色的、不安的、糜烂的。

因为寄宿在红灯区,每天在两个世界来回穿梭,才会感觉到如此强烈分野。

白天,钻进博物馆徜徉人类珍贵的宝藏,在Vermeer, Rembrandt,Vincent van Gogh的彩绘世界流连忘返,心里充满惊叹与感动。

晚上,取道红灯区回宿舍,经过一个个玻璃橱窗,里面的女子轻纱薄衣,不敢盯着看只有偷偷瞄,艳丽容颜没有表情,世界的彩色瞬间变得黯然无光。

荷兰是个允许抽大麻的国家,在特许咖啡馆内,客人可以公然抽大麻。走过这些咖啡馆时,空气中飘来呛鼻的味道,会令人一时失神,幻想着销魂是个怎样的滋味,不是没有冲动想试一下,享受当下的快乐而忘却未来。

当转进阳光灿烂皇宫广场,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还闻到一阵书香,原来是二手书市在摆档。去博物馆的途中有花市,各色各种的郁金香种籽,让人们买回去种下一个未来的希望,等着春天里有个美丽的收成。

即兴登上游船,水道阡陌纵横,穿过一座座桥孔,青年在岸上骑着单车迎风而过,排列岸边的水上人家,营造了和谐而闲逸的氛围。然而,大清晨走在唐人街附近人烟稀少的巷道,却会遇上神态不清的人在游荡,或表情呆滞蜷缩在一角,显然是吸毒后忘了身是谁。

荷兰始终是荷兰,所有的事物至今还是那么鲜明——郁金香、风车、桥孔、水道、单车、大麻、咖啡馆、红灯区、橱窗女郎、性商店。可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吗,我会说不,因为我不喜欢复杂到无法辨识善恶美丑的世界,虽然,这世界原是如此。


Friday 27 May 2011

吉维尼的莫内花园


在欧洲游走参观许多美术馆后,爱上了梵谷的画,他的画里往往透露着内心炽热的疑惑和焦虑,让人更进一步看透世情的悲与苦。

可是,如果不是因为莫内首创的印象派画作,也许梵谷就不会从幽暗与写实的画法走出来,进一步调配出刺人眼目的色彩,释放出超人想像的力度。

所以来到巴黎,错过了凡尔赛宫没关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去吉维尼(Giverny),去,看看莫内花园。

吉维尼位于巴黎西面约70公里的上诺曼底省,在塞纳河谷的一个小山坡,周围是葱郁树林和碧绿草场。因莫内的原故,吉维尼已成了一个画家村。

从1883年开始,莫内在这里住了43年,完成他最著名的日本桥系列和睡莲系列。他的房子是一栋粉墙绿窗青瓦的二层小楼,围绕着花团锦簇的园子和静谧深沉的水池。

就在这里,莫内捕捉了花与水在光的闪烁和风的流动中,瞬时的变幻颤动,把印象派画风推向巅峰。

我在莫内花园有个非常惨痛的经验,留在脑海的印象比莲花池还要深刻。

当时已是春末,处处花开,微风吹拂,正是个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可是,不知为何我却一路被一群小虫追赶,把整个人围得团团转,驱之不散。

当众多游客都在外面看花赏景之际,我只能匆匆走过莲花池塘和绿色小桥,便躲入青色小屋,把莫内精心收藏的日本浮世绘看了一遍又一遍。

离开花园在村里寻找莫内之墓,向这位保留了世间美的大师致敬,飞虫还是缠着不放。至到排队等候巴士,一名乘客告诉我,他看到有人打着橘黄色雨伞,伞上也布满了飞虫。想来,都是我身穿橘黄色衣服惹的祸?


Wednesday 25 May 2011

最蓝的蓝




对阿维农(Avignon)最深的印象,不是那座巨大的中世紀教廷,也不是名闻天下的圣贝内兹断桥,又或浓得化不开的薰衣草香。

至今恋恋不忘的,是由始至终蓝得非常彻底的天空,平民家窗户冒出来的灿烂鲜花,还有漫步乡间时,不断遇上的葡萄园樱桃园,以及用缤纷色彩张扬存在的庄家农舍。

Sunday 22 May 2011

在里昂遇见小王子


去法国里昂(Lyons)之前,没察觉它是圣艾修伯里的出生之地。抵达里昂时,也没有宏大巍伟的纪念牌立即扑面而来,提醒我那是圣艾修伯里的出生之地。

去里昂是因为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著名的法国美食圣地。里昂旧区确是十分迷人。我投宿的青年旅舍位置在旧区半山,从高处远眺,尽是古墙旧瓦堆砌出来的格局,立着小小长方形烟囱的屋顶,星罗棋布,似是迷阵,却是眼球的美好享受。

我想,这就
当初城市规划的成就了。如果每座城在极力发展追求繁华之际,也顾虑到每盖一个房子将对城市的整体美观形成怎么样的影响,对后人绝对是一个恩泽。我们可以选择不进博物馆不去看废墟古堡,可是探访一座城,无论如何不能不看到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堆砌而成的面貌。


有个朋友是狂热的《小王子》迷,不但身边有许多小王子饰物,还收集了不同语言版本的《小王子》,包括阿拉伯文。我不小心染上了这个癖好,在巴塞罗纳的小书店和亚维侬的跳骚市集看到了西班牙文和法文版的《小王子》,也情不自禁掏出紧捏的欧元买下,两个版本的《小王子》一路上相伴。偶尔在睡铺上拿出来翻阅,文字看不懂,但小王子纯真的样貌还是没变。

遇见小王子并非侥幸。我不爱买手信或纪念品,一方面也缺乏多余的旅费,但会选购明信片就地遥寄远方朋友,向他们简报异国的美景或新鲜事,尤其在一座美丽的城市。

圣艾修伯里和小王子的合照当然也成了里昂的一张明信片。明信片背面注明了地点,就在瞩目的美丽广场(Place Bellecour),目标明确,应该一点都不难找。

可是不用点心还是可能错失。两人的青铜雕像,一站一坐,立在广场西南方一根约
5公尺高的大理石柱之上,周围是茂密的树叶,所以必须抬头细找。小王子嘴角含笑地站着,是在取笑世人的伪善和造作吗?圣艾修伯里一身空军装坐在前面,看似抑郁不乐,难道还在忧虑国家的安危?两人的眼神都望向远方,望向那星辰起落,无边无际的苍穹。

石柱上有几排法文,除了圣艾修伯里的生卒,大意应是说这座雕塑于
2000年由某某人铸造。当然,法国人对圣艾修伯里的重视并非从2000年才开始。该年正是圣艾修伯里的百年诞辰,继法国银行在50法郎纸钞上以他和小王子为面图,并出版纪念邮票,里昂国际机场也改名为Lyon Saint Exupéry

1900
629日,圣艾修伯里出生于里昂一个没落贵族家庭,4岁丧父,母亲多才多艺。二战爆发之际,圣艾修伯里再度加入军旅。1944731日这一天,他飞向地中海的蔚蓝天空执行一次飞航侦察任务,从此一去不返,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神秘的传奇。

圣艾修伯里或许不能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飞行员,但飞航的体验却令他成为一位超凡的文学家。圣艾修伯里在生之年,是个动乱不安的时代,他的7部作品都是在两次大战之间完成,并都与飞航有关。1940年,他离开纳粹笼罩下的欧洲到纽约,向美国人阐释法国的情况,最出名的《小王子》也在那里完成并发行,故事描写“我”在一次飞机失事后遇上心灵纯真的小王子,从此展开一连串引人深思、精光闪烁的对话。

爱自由爱冒险、不朽的文学作品和对家国的忠贞,使圣艾修伯里成为法国人崇拜的人物。当年他失踪后,有关他的下落一直话题不断。虽然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圣艾修伯里早已坠入海中,但人们宁愿相信,他是悄悄地飞向了B612小行星,从此和小王子相伴。

我不因圣艾修伯里和小王子在里昂没有被吹捧得无处不在而觉得不妥,反而感激法国人在这方面的内敛。有些地方因为出了一位名人或藏有一幅名画,结果和名人相关的事物或名画的仿制品无所不在,时时刻刻提醒旅人他/它在那里。德国名城德累斯顿(Dresden)的博物馆藏有一幅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Raphael)所绘的圣母图,画中那一对俏皮邱比特,除了复制成满街摆卖的纪念品,甚至还印在一些日常用品如雨伞、手袋、杯子和拖鞋上,见多了对我这样的旅人来说真是一种灾难。

因为少了张扬,所以平易近人,里昂让旅人保留了一份美好感觉。就让有心人带着一片真心去探拜或朝圣,让无心人继续大步跨过,前往广场中心瞻望路易十四骑在马背上的那个巨大青铜雕像。

在里昂的每一天,我总会留些时间到美丽广场四周的书店或商店游逛,回程也总会选择广场西南边的那条道路,在经过圣艾修伯里和小王子面前时,心里会轻轻地对他们说声:Bonjour!

南波西米亚最迷人小镇


要离开的那天早上,在旅舍打工的年轻人对我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不是吗?

他一直进出忙碌,好不容易透一口气来厨房泡一杯咖啡,聊一下。

厨房的窗口正好对着古堡的桃红色高塔,播音机传出波西亚音乐,天空很蓝,气温还是凉凉的。他来自澳洲,在这里打工一年多了,留恋着不想离开……

如果这一站你要去捷克,不要只顾着在布拉格追寻卡夫卡的足迹,千万记得,还有一个地方,叫着契奇库伦隆(
Cesky Krumlov)。那是个美得令人叹息的地方,小心你可能将心遗留在这个位于南波西米亚最迷人的小镇。

在布拉格长途巴士总站,前往东南边第二大城布尔诺(Brno)的巴士每天至少5趟,便利的交通和灿烂的霓红灯往往叫年轻旅人情不自禁。而在西南方那边,契奇库伦隆无须大声宣扬,因为她知道,到过那里之后,旅人将永远记得她。

清晨8点登上残旧的长途巴士,车厢内坐满了人,放弃大城市的诱惑而知道她存在的人不少,但绝不会是一大群结伴而行,喧吵无闹,及时行乐的洋宝贝。

道路不会太颠簸,巴士偶尔停在不知名的小镇送客载客,沉静的旅人不敢随意下车,谁都不敢确保巴士不会毫不留情地随着波西米亚的性格张扬而去。

巴士穿过大城小镇,穿过了5月的油菜田,一大片一大片油菜田,在路旁绽放娇艳,黄得惊人,黄得娇媚,黄得令人不知所措,至今还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在小镇的外围,就看到了色调有点俗丽的古堡塔,这是镇上最高的建筑,当然也是契奇库伦隆最明显的坐标,属于仅次布拉格古堡的捷克第二大古堡

巴士停在镇外,跨过一座桥,就像穿越了时光隧道,从回到过去,回到一个中世纪古镇。

石板街,流水,桥堤,有点重临丽江大研镇的感觉,们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里的世界遗产,因此流露了相似的味道。只是,这里少了穿纳西传统装的老妇人和流水旁的黄豆面,有的是在伏尔塔瓦河(River Vltava)里划舟戏水的健儿,比矿泉水还要便宜的Pivo(啤酒),和每隔15分钟便传来连绵悠扬的钟声。

你可以说刻意的保存和无处不在的旅游商店,少了人自然味道,可是我不介意,因为这里至少没有车马的喧嚣和尘世的熙攘,宁静的可以让人忘却时间与烦恼。

古镇的前世追溯至13世纪,庞大的古堡里就如欧洲的每一座古堡,记录着名门望族的璀灿事迹。说故事人每隔两小时便带着一批游客,踩着同样的步伐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几百年来留下的丰功伟绩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图表,我至今能记得的已经很少


古堡是文艺复兴与洛可可艺术的结晶,内部装潢富丽堂皇,地板上躺着的大熊标本,展列室里的黄金马车,满墙的胜利旗帜和家族标记,都是诉不尽的千秋往事。

但对游客来说,豪门的生活琐事,睡房的摆设或餐台用具,甚至是女主人眼角掉过的一颗泪,许是比男主人的豪情壮举更令人感兴趣。

走远一些,古堡的花园是让人憩息的好地方。五月的阳光特别耀目,白桃花还在绽放娇媚,但郁金香已到灿烂的尾巴。前方有一片树林,通往我不知道的地方。

如果可以用味道和颜色来形容一个地方,这里是芳醇的橙黄,一种令人突然间心里涌起丝丝柔意的颜色。

登上古堡最高城塔,整个小镇就在眼下。伏尔塔瓦河承载了几许美丽与哀愁,悠悠漫漫,川流小镇,流过岁月的墙角,留下了诱人的风姿。

河岸四周的房屋,一律用橙黄色的屋瓦,屋顶曲线轻轻舒展,错落有致,间中挺起一所高耸的教堂,砌成了古朴美丽的一格风景,令凝视的眼光久久不舍得移开。

对岸河边有户人家,主妇正在喂养鸡鸭,棚下的娃娃兀自玩得开心,我绕了好长好远的路要捕捉这股浓浓的生活味道,但始终走不到他家门前。

古镇早已让旅人长期盘踞,寻常百姓将自己藏在不受镜头打扰的空间。我只是一个普通旅人,出走是为了看看世界的样子,旅游胜地的日常生活就是因为像我这样的旅人而被驱赶到另一处,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它。

不需要有目标地闲逛,同样的巷弄穿梭了多少回己也搞不清,两旁房屋的墙面迫不急待以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宣示自己的存在,我用心摄取一格格风景,广场中央有人坐着阅读。这是个多么令人悠游自在的小镇。

但我不得不离开了,在那个早上。旅程还很长,时间却很短。


Friday 20 May 2011

台北不是我的家


11月初,鹿港街上,风徐徐吹,一排艳红彩绘纸灯笼在街边骚首弄姿,抢走眼睛所有的聚焦点。趋前张探,店铺走廊一个须发全白的老人悠悠然躺在灯下木椅,微眯着眼小憩,遗漏的阳光洒在他身上,我按下快门,窃窃自喜,以为捕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最佳写照。老人目光轻扫,对镜头鲁莽的打扰似乎习已为常,对旅人惊喜的表情更是淡然自若。

是我执意要去鹿港,虽然有人说那里繁华不再。罗大佑《鹿港小镇》里的妈祖庙、卖香火的杂货店和没有霓红灯的街道,一幅仿如家乡马六甲老庙街的图景,筑起了我对鹿港的最初印象。

我一路反复哼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红灯,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带着仿如回家的心境从台北乘火车轰隆隆到彰化,客运站员工友善地帮我买了鹿港双程车票。

旅游指南没把罗大佑的歌记录在案,它告诉我鹿港曾是“一府二鹿三艋舺”里代表“二鹿”的历史重镇,在乾隆至道光年间风光无限。时至今日,“一府”台南和“三艋舺”万华,已跟上现代化步伐再度争辉,而鹿港还在懒慵慵地打着一个长长的未竟的哈欠,任由旧时的瑰丽印记四处张扬,竟成了小镇最迷人的风采。

尽管港口飞帆早已过尽,纸灯笼却在镇上飞舞,而且舞得那么
眉飞,那么色舞。我不敢也不欲打扰老人的悠闲,回来后翻读资料意外发现,老人名叫吴敦厚,他和他手扎的纸灯笼,以及他的灯铺,已是鹿港一景。老人赶不上那场繁华盛时,但用一甲子功力倾注在这门传统手艺,和制扇制锡制香包的许许多多巧手人,齐齐填补了鹿港美景的空缺。

老人,灯铺,彩灯,和一种延续传统的坚持,袅袅香
火还没升起,我已醉倒在这古老的韵味里。


走过三山国王庙和城隍庙,走在云烟氤氲的古道老街,闻到重重的人间味道。探访鹿港,天后宫是重点。庙前聚集的小吃摊四处叫阵,蚵仔、虾猴、蛤蜊、牛舌饼、凤眼糕、面线……各式各样古早味,满足了味蕾的索求。天后宫的琉璃瓦屋脊色彩夺目,檐角飞扬,画栋雕梁,对视觉则是一场缤纷飨宴。

虔诚的人们仍在正殿妈祖前跪拜,杯筊不断轻磕出脆亮声音,香炉也永远不寂寞。这尊妈祖从福建莆田湄洲渡过来,三百年来庇佑着海峡这一端的同胞。浅浅一道海峡,不仅是最深的乡愁,还有历久承传不灭的香火。

赶在入夜前绕到龙山寺,冷清气氛与天后宫的热闹成了强烈对比,明朗流畅的建筑风格也和天后宫的华丽繁复有很大差异。我站在门槛张望,一眼望尽庭前的落寞。也只能如此,921地震震损了部份建筑,山门前需要六根大柱支撑,正殿与后殿也正封闭修护,远道而来的观光客,也许因此选择了放弃在这个一级古迹驻留,即使是片刻。

少了熙攘与喧嚣,在檐翼翘角所看到的夕阳反照,竟是令人悸动的美丽金芒。这道金芒,仿如时光隧道里那一道光,引领我突兀地撞进百年前乡镇民居的窄曲巷古房子,聆听那永远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意楼圆窗内,抑郁佳人还盼等赴京应考的郎君归来吗?十宜楼上,骚人墨客正吟着第几首诗了?九曲巷寻常百姓家的孩童是不是张大眼睛,心想着约好邻居同伴,游窜曲折迂回的巷弄捉迷藏?女儿红酒瓮砌成墙垣的巨宅深院,是多情人还是无情人正在荡秋千?我在几经风雨吹打的驳墙外溜达,视线游移于旅游书指点的古厝旧弄,翩若飞鸿地想像墙内景色,思绪飘过了昔日与今日,飘过繁华与平淡,飘过沧海与桑田,飘进了挂上灯火的入夜闹市。

中年阿嫂秤一把莲雾递过来,外表比不上西门町的俏丽,却吃得香甜又实在;餐店老板捣拌满桌熟食,溢出了浓浓的饭菜香;下班工人唤一碗稀饭配小菜,盯着电视机里的乡土剧边吃得呼噜呼噜。灿烂往事经已走远,但生活,仍在这里继续。

鹿港自然缓慢地穿越历史活到今天,缭绕香火自是迷人,旧时风情难以遗忘,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更是旅人措手不及的收获,我唤来一碗蚵仔汤,也喝得呼噜呼噜。

迎风沙走进吴哥窟


抵达暹粒时,身上沙尘应该有一寸那么厚。

我们从陆路进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吴哥窟的朝圣地。在槟城北海上火车时,车厢只有三个,乘客也不多,
20小时后抵达曼谷庞大的火车总站,列车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一条长长的铁虫。

在喧嚣的不夜城曼谷过一夜,隔天清晨
5时赶上到柬泰边境的列车。5小时车程,硼硬的坐垫没一会儿已让屁股发麻。火车费48泰铢,不仅便宜而且充满异趣。轰隆隆车厢外是绿意盎然的甘榜风景,高高的椰林不断在眼前掠过,青草地、木屋和家畜,安祥宁静地伫立在天地一隅。

车厢内是朴素的当地人,隔座皮肤黝黑的中年妇女腼腆沉默,我们知道彼此的存在,不时互投淡淡的微笑。虽然有点好奇,可是又自制地保持沉默,窗外的世界如此多姿,何必叨叨聒噪划破宁静。


一次又一次出现的男女流动小贩,在长长
车厢内售买充满诱惑的当地食品,男人扛着装满瓶装饮料的塑胶水桶,女人挽着装满甜品面饭的竹篓。竹篓子每一次出现都是不同的内容,尽是惊鸿一瞥的泰国乡村美食。

中午时分的泰柬边境沙尘滚滚,人流不断,属于泰国这边叫Aranya Prathet,柬埔寨那一边叫Poipet。下车后不少人来搭讪,要为我们安排舒舒服服到暹粒。哦,对不起,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日晒雨淋没关系,更不介意花多一点时间。

转嘟嘟车到泰国关卡,很快便被掮客盯上,他们在两地自由穿梭,盯着旅人过境成群结党七嘴八舌,对旅人纠缠不清,令人有点不安。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到附近简朴的餐饮店解决午餐,想不到遇上会讲华语的餐室老板。老板在国共内讧时漂泊到这荒茫边城,下一代的华语已不太灵光了。虽然餐饮不是很合胃口,他乡遇到有故事的华人,也是意外收获。

货比三家地问价,并且坚持不先付钱,以免被骗,最终上了一辆小型卡车(pickup)的露天铁板后座。泰铢在边境通用,每人50泰铢。除了我们四人,后座同坐一个印裔回教徒同胞的目的地和我们一样。另外有三个当地阿嫂、一个祥和的阿叔、一个皮肤黝黑的小女孩、一只鸡和一条狗,人畜济济一堂,顶着炙烈在太阳在沙尘飞扬的路上,颠簸摇晃相处了三小时。


在一个叫
Sisophon的小镇转车,当地人与畜统统下车回家去了。我们每人再付50泰铢,等了一个多小时再开车。这回同挤露天后座的是“太太购物团”。她们真正的身份可能是一群劳动后正赶着回甜蜜家园的妇女,上车前个个疯狂购物,计有数不清的法式面包、龙眼、不知名青果子、墨镜、项链、手表,还讨价还价,不亦乐乎,甚至看上了异乡客的多功能手表,虽然交易不成,双方还是客套有礼。

购物团在半路热热闹闹下车,后大半程路段,只剩五个异乡客用手帕蒙着半边脸,在坑坑窿窿的黄土路上迎着风沙奔驰。路两旁不知名的小黄花随风摇摆,村童骑着脚踏车追逐嬉戏,收割满篓稻米的农夫步履蹒跚,在天地间默守一片纯净的田园风光,像一
幅幅淡彩画在眼前飞过。

从白天到黑夜,天边的云朵慢慢化成橘红色彩霞,向人间作最灿烂的告别。在毫无阻隔的卡车后座看尽无限郊野风光,即使夜再黑,风沙再厚,路途再颠波,也掩不住满心的欢喜。


抵达暹粒,梦里也想着的吴哥遗址便在不远处。按星球指南投宿不再寂寞的旅舍,洗净一身沙尘,也让疼痛的臀部好好休息。
柬埔寨之旅的最绚丽的回忆,竟这一段路程。

隔天开始骑着铁马在吴哥自由闯荡,浏览所有昔日辉煌,曾经迷路,却遇上一池又一池美丽的莲花,赶路到较远的女皇宫遗址观光时,却偷闲在路边和村民一起看乡间耍猴戏。

回程路从金边出发,连过4个渡头到泰国,这,又是
一段旅程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