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December 2008

阅读马六甲(三)




Malacca Sketchbook(《马六甲速描》),作者:曾文辉,绘者:陈干逸,2007,Editions Didier Millet。

很感激作者与绘者,无论他们是否马六甲人。其实这无关身份,应是个人对历史遗产的珍惜与看重。
在岁月洗礼与发展洪流中,马六甲许多古老建筑物已经遭到破坏或逐渐变质,一些老手艺也随着老人家的离去而埋没黄土。能够及时为他们留下绘图与文字记录,是留给这一代马六甲人最好的回忆,也是留给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马六甲人最好的礼物。
本书带领读者欣赏马六甲许多精致而独特的建筑设计,字里行间,宣扬着保护文物遗产的重要。书中收集超过50帧水彩画和铅笔速描,从市区走到郊外,有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在4个世纪里留下的历史建筑,更有华、巫、印及其他族裔的移民、商人和殖民者在马六甲走过的文化足迹。
透过画家陈干逸的彩笔和建筑师曾文辉的文笔来认识马六甲,感觉更加不同。若和依赖高科艺的摄像作品相比,艺术家情感丰富的笔端,一笔一画的努力,捧在手里,令人更加动容。
马六甲市的面貌一直在改变,若干年后,在黄花树下翻看画册,各种人事物的面貌、架构与色调,也许会变得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

Saturday 6 December 2008

高空看马六河






你可曾从这个视角看过马六甲河吗?
马六甲从1396年开埠,1511年开始掉入殖民者手中,至200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马六甲河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自2002年展开的美化马六甲河工程,已让这条历史悠久的长河脱胎换骨,不只是告别了昔日陈旧残破的面貌,更增加了经济效益,州政府甚至有信心甲河两岸可招徕价值10亿令吉的各项计划,如酒店业、餐饮业、旅游设施和公寓等等。
尚在进行美化的马六甲河,新面貌时时映入市民的眼帘,早已见怪不怪。然而,从空高鸟瞰的马六甲河,面貌更多样,曲线更动人,遐思更悠远。
高空观看,甘榜摩登和帆加南马香料园一带,超过90度的转弯,似乎展现了瘦弱小河的坚韧生命力,而当它从板底街流到甘光于汝时,曲线又竟是那么的优美柔顺。
马六甲河从淡边和巴登马六甲发源,一路蜿蜒曲折,流过园丘、郊区、乡镇,最后到了繁荣的市区,以及正在频密发展的河口两岸。
这条河见证了马六甲历史的演变,它的故事似乎永远都说不完,因为拥有充沛生命力,它也常常让人感觉历久弥新。
有人说,一座城会因一条河而美丽,马六甲也许就是如此。

Sunday 2 November 2008

大眼瞪小眼



60公尺高的大马眼摩天轮(Eye on Malaysia)登陆马六甲,组建而成的架构已经妥善,正将马六甲河口打造成另一番风景。

马六甲河畔另有一座30公尺的摩天轮,市民昵称为马六甲眼,就在旧长途巴士站的海盗乐园,在晩间点亮幽蓝灯火,非常引人注目。

马六甲眼和大马眼遥遥相对,不就是一幅“大眼瞪小眼”的有趣画面吗?

全球名气最响的摩天轮,当数伦敦市为接迎千禧年,在市中心泰晤士河畔矗起高度135公尺的伦敦眼(London Eye)。它原本预算5年后便拆除,孰料大受欢迎,为旅游业吸取大量外汇,因此永久保留下来。

屈指一算,千禧年摩天轮迄今已有8年多光景,由此可见,摩天轮早已不是新鲜玩意。伦敦眼是这项旅游产品的始作俑者,早在史册留下青名,后来者再难以追上。

轮目前世界最大的摩天轮,当数邻国新加坡在今年3月热烈开幕启用的摩天观景轮(Singapore Flyer),比伦敦眼还要高出30公尺。

根据维基百科的记载,中国北京正在打造一座高度208公尺的“朝天轮”,以夺回南昌市高度160公尺全球最高摩天轮被新加坡取代的地位。

除此以外,日本、台湾、香港都有超越大马眼体型,正在运营中的巨大摩天轮,按排名,仅有60公尺的大马眼落在第18名。与此同时,在中国、俄罗斯及美国尚有许多正在规划与兴建中的摩天轮。看来,大马眼的排名,将会不断往后挪。

摩天轮这种玩意能够兴盛多久,无人可以预测,一旦狂风热潮已过,大马眼空荡荡的坐厢和马六甲海峡长相厮守,白云千载空悠悠,对望着马六甲河畔的马六甲眼,当日暮乡关时刻,落霞与孤鹜齐飞,就是一幅“同病相怜”的情景了。

Monday 25 August 2008

城里城外

翻看古地图,马六甲市在葡萄牙殖民时代,周围已建着一座有形城墙,用为抵御外敌侵略。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峡畔著名城市马六甲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西方贪婪者不惜派军远征争夺这块土地,以武力吸纳东西贸易带来的财富。

古代马六甲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之前,已是一座珍贵的城。不过,当时绕絮在这座城的上空,是充满利益薰心和豪争强夺的气味。

城外来的利益集团,制服城里原来的居民,统治者远走他乡,马来皇朝最终没落,开始了殖民地时代。时至今日,有形围墙早已坍塌,昔日光辉留落在尘烟之中。

当马六甲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城,一堵无形高墙突然又矗起。

在世遗核心和缓冲区总共200多公顷范围里生活的城里人,需要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永恒传承的重任。

此时此刻,人人都说马六甲不再只属于马六甲人,它成了全世界人类共有的财产。观光客借“旅游”之名纷至沓来,任意踩踏古迹遗址;关怀者借“保护”之名说三道四刻薄批评,无视对城里人造成的言语伤害。

今日的无形围墙上空本来应该洋溢着文化与历史的气息,不过,当各种利益团体再一次大举涌入,以“世遗”之名满足各自的私欲,你可能也察觉到,古城上空,又再弥漫着那一丝丝的贪婪味道,驱之不散。

最近马六甲市区举目尽是游客,好奇目光时时投注在城里人身上;言论矛头也不时朝向城里,宏篇大论指示着种种是与非。

吹皱一池春水,当城外人一再要干预城里人如何过日子,而原只想要安逸生活的城里人又应该如何自处?不由得想起钱钟书在《围城》里的经典名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当城里人携着文化与历史纷纷往外逃,当城外人挟着铜臭与指责一直往里钻,也许,又是围墙坍塌的时候了。

Wednesday 13 August 2008

旅游新产品

马六甲河畔除了有荷兰风车,还有丽江水车,东西合并,有风有水,足以沏成一段悦耳动听的故事。就像基督教堂上的公鸡,对着形似蜈蚣的荷兰街,百多年来,人们还在耳边窃窃私语,为荷兰街豪门没落添上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马六甲不断增设旅游新产品,也不断遭人诟病——旋转塔、水车、古墙新装、海盗乐园,甚至近20年历史的仿制海上花。当马六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城,一些人频频抨击它们的存在“破坏”了马六甲原貌。

但是,世遗评审委员都是古迹专家,看遍世界各地的古迹珍宝,凭丰富经验和专业眼光,评断马六甲为弥足珍贵之地。当他们来这里考察时,已经看到马六甲市为走向现代化而无法避免的发展,却还是颁发世遗地位给马六甲。

持续管理文化古迹的工作固然非常重要,但目前阶段,至少已证明旅游新产品没有造成影响,实在不必急于为它们冠上“破坏”的莫须有罪名。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为了旅游业,但是旅游业仍是马六甲经济的重要命脉。

世遗可吸引非一般旅人来探索这里的独特文化,溜达老街旧巷细细品味历史在此沉淀几百年留下的痕迹,回去后可能书写一篇深度的旅游文章,为马六甲注入内涵,捉住同样等级的旅人来体验这里的迷人之处。

一般游客却是要满足他们吃喝玩乐的欲望,除了对他们而言沉闷的历史和脱离现实的手工艺品,他们要尝试新鲜事物,购买精巧手信,找个好景点拍“到此一游”相片,回去才有话题向亲友讲述马六甲的好玩之处,相约再来品尝念念不忘的美食和高空美景。

Friday 11 July 2008

申遗,成功咯!

2008年7月7日上午9时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原定于前晩裁决马六甲和乔治市列入世遗名单的议程,延至隔天首场才举行,在讲述甲槟申遗内容后,全体21名评审委员没有异议,拍板决定——甲槟双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多年奋斗,甲槟联合申遗终于成功,喜讯传来,民间关怀古迹人士大感兴奋,他们提醒政府,保护古迹的工作才真正开始,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世遗桂冠随时会被褫夺。

马来西亚目前有两个自然遗产,即沙巴神山国家公园和砂拉越姆鲁国家公园,甲槟则是首个文化遗产。

教科文组织的文告说,马六甲和乔治市象征着马来西亚繁荣的历史,五百年前,东西方已经通过两城取得贸易和文化之间的联系。马六甲历史起源于15世纪马来苏丹皇朝、葡萄牙和荷兰殖民地;乔治市则代表英国在18世纪殖民时代。

马六甲市世遗范围共214.6公顷,包括核心区及缓冲区。以马六甲河划分,甲河以南有圣保罗山、旧行政机、博物馆、教堂,属葡萄牙及荷兰时代古堡城市,另有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墓地三保山。甲河以北集中在四个主要老街道,包含了600间老店屋,作为商业及住宅楼宇,另有宗教建筑和陵墓。

ICOMUS专家在会上提及马六甲市和乔治市的和谐社会,使到这两个城市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成员21票支持。

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

核心区——1。圣保罗山旧行政区,2。观云亭街,3。鸡场街,4。荷兰街,5。板底街,6。甘光于汝,7。吉宁街,8。河边街,9。炮台街,10。姑务路。

缓冲区——1。东街纳,2。王金辉路,3。文西阿都拉路,4。武牙拉也,5。新路,6。拜里米苏拉路,7。哥打拉沙马那,8。皇冠百利,9。马六甲拉也,10。甘榜摩登,11。三保山。

Sunday 25 May 2008

亲善一条街



三条老街:观音亭街、打金街和打铁街,串连成一条“亲善街”。这里伫立不同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古老庙宇,彼此融洽相处的氛围,举世难寻的和谐情景,在宗教关系紧绷的年代,特别显得珍贵,也真实地反映了马六甲各种族文化大融汇的情景。             
观音亭街上的青云亭是全国最古老的华人庙宇,近400年历史。主座供奉观音大士,取名“平步青云”之意。它也是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时代华人的“衙门”,举凡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宗教及精神信仰纠纷,由受委任的华人甲必丹秉公处理。             
青云亭的建筑结构上具有中国古老的艺术表现,装饰手法雕、塑、彩、贴、砌、写、画等,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色古香,多姿多彩的文化。                        
打金打的甘榜吉灵回教堂(Masjid Kampong Kling)建于1784年,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回教堂之一。充满东方色彩的青色尖塔,已经成为马六甲回教堂的特色。州内建于14至18世纪的回教堂,大都保持这种设计,一眼便可辨识。                         
建筑体现了对文化的包容:主殿的金字塔形屋顶是深受兴都教影响的苏门答腊式建筑特色、屋顶铺了英国及葡萄牙的瓦片、殿内的柱梁又刻了富有印度及中国特色的雕饰。           
Sri Poyyatha Vinayagar Moorthi则是马六甲最古老的印度庙,外墙有典型的高塔和红牛雕塑作装饰,供奉大小印度神祇,主座象神Vinayagar,是象头人身四手的神祇,信徒深信这个神明能够协助他们排除万难。                              
除此以外,亲善街头即观音亭街与姑务路的交界处,尚有一座淡米尔卫理公会,打铁街上则有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庙,皆有百年历史。                              
在这条街上,伊斯兰与基督教的祷告声,与印度教鼓乐此起彼落,中国庙宇扬起袅袅清香,谁都不干涉谁,不同宗教与文化信仰的人和谐相处,这不就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吗?         

Tuesday 8 April 2008

穿过一座桥,穿过一段历史


马六甲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乘船游览马六甲河是新兴的玩意,河岸风光日渐人工化,当船头穿过一座座桥梁,穿过了马六甲的历史隧道。
马六甲河口至地保桥4.5公里长度,总共有9座桥梁横越,新旧大小不一,有铁条木板建成的行人小桥,有钢骨水泥建成的车行大桥,每个桥梁,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9座桥梁是沿海大桥——陈金声桥——曾昆清桥——甘榜爪哇桥——旧巴刹桥(甘光于汝)——汉都亚桥——旧巴士总站桥(国泰)——甘榜摩登桥——地保桥。
从河口旧货仓登船,遥望马六甲海峡那一端,宏伟的沿海大桥(赛阿都阿兹大桥)象征了正在起飞的马六甲,大工程如火如荼,展现欣欣向荣景象。
游船总站位于地保桥(汉惹拔桥)之侧,这座桥于上世纪80年从铁桥改建成柏油路通车桥,大型车辆可直接通往郭阿里工业区,疏通市区车流量。
在马六甲首个要认识的是陈金声桥,桥身并不长,历史却很长。
远在1408年,已有一座木桥衔接马六甲河两岸,1631年葡萄牙人以石块和三合土重建。英国人统治的1862年,青云亭第三任亭主陈金声出资重新修建,经二年修建落成并以陈金声命名。
金声桥从鸡场街横跨到红屋区,两岸古迹密布,演译着马来西亚殖民史的进程,华丽而沧桑。
另一座历史悠久的曾昆清老桥,自1908年矗立于板底街的马六甲河上,与相隔不远的陈金声桥一样,是甲州少有以华裔命名的桥梁。
最实用的桥应是汉都亚桥,桥上车辆络绎不绝,都是通往主干公路汉都亚路的必经之道。在美化甲河计划下,州政府将重建这座以马来英雄为名的桥梁。
从武牙拉也班底通往甘榜摩登的行人桥,乘船经过此处,一边是闹市中的宁静马来甘榜,另一边则是华裔集居之处。
甘榜爪哇桥也是充满特色的水泥桥,红色的桥身,拾级而上可通往“鬼门关”,不禁令人想到阴间的“奈何桥”。
来到旧巴士总站桥时,可要留意侧旁的游乐场,夜间游船,摩天轮的璀灿灯火映照得一片亮丽。
乘船游览马六甲河是一趟历史之旅,细数每一座桥梁,这是了解马六甲的另一种方式。

Tuesday 25 March 2008

不是唐人街

       >>400年历史的古老庙宇——青云亭
翻读旅游指南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介绍的马六甲,发现它自以为是地将这里的老街区称作“唐人街”(Chinatown)。

是的,唐人街,这3个字,对我来说非常刺眼。

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只是一条小小的街,百多年前,中国的海员和劳工流落伦敦而慢慢形成。1960年西迁到苏豪区,香港人首先在那里开餐馆,近几年大陆人涌入,多是经营中餐馆、贩售中国食品的超市与小摊子,当中有个社区活动中心,门前摆着中国石狮子。

西方国家的唐人街,如当地华人的保护网,他们凝聚一起,方便讨生活,但离不开中国的生活方式,更抛不掉中国情意结,把一条街打造成小家乡,在边缘地带想望祖国的明月,把生活之处当成驿站,自己是过客。

洋人眼中,唐人街是布满中华色彩建筑的华人聚集地,在欧美形成一种异国风情,他们以猎奇的心态,到中国餐馆别扭地用筷子扒饭,眼睛寻找苏丝黄身穿旗袍的婀娜倩影,然后掏出一些银角购买中国运到的廉价小商品。

但马六甲老街区不是这样。

观音亭街的青云亭,已有400多年历史,最早到这里的华人,几乎和这座城一同成长。亲善街伫立不同宗教信仰的圣殿,是多元文化同处一地的最佳表现。在荷兰街,娘惹峇峇一早从中国文化中跳脱,结合了在地因素,形成本地独特的文化风景。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个地广物博,山明水秀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它已不是家乡。

我们的家乡,在有宪法保障我们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制到体育娱乐的权利的多元化国家。

古城老街区早在西方唐人街出现之前,已经存在,虽然这里住的多是华人,但它不在边缘,而是我国多元文化主体的一根大柱。

老街区是这个年轻国度里珍贵的历史古迹,它是Old town,不是外来的China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