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9 October 2007

悠悠马六甲河(二)

马六甲河两岸曾经渔船满布,最高峰时,约有300艘船靠岸,船桅鳞次栉比,在马六甲从事捕鱼的华族多是兴化人,至少有100年历史。

2005年11月,因为马六甲河美化计划,河岸仅存的45艘渔船,被迫迁到鲁容河口,从此告别出入马六甲河口讨生活的风雨岁月。

如今,马六甲河中只看到游艇来往穿梭,在船上的尽是游客或高官显要,不再是被阳光与海水洗涤,皮肤黝黑的渔夫们。

52岁的吴金山在甲河口捕鱼已有30多年,他小时候看到的马六甲河是绿色的,上世纪70年代,还可以在河里捕到鱼虾,如今河水污秽,是工厂流出的废料造成。

“马六甲河应该保留渔村风光,让人看到渔民的现实生活,如今美化后的样子,反像一条‘大沟渠’。”

吴金山的父亲从中国南来,落户马六甲,靠捕鱼养活一家。他和哥哥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海捕鱼。十年前,哥哥买掉鱼船转行当小贩,他的5名子女各有工作,家里没人再从事捕鱼。

“很舍不得离开马六甲河,距离住家近,进出方便,不必舟车劳苦到几公里外的鲁容河口,也不必日夜担心渔船上的配备被盗。”

令吴金山与其他渔夫耿耿于怀的,是州政府在他们俯顺搬迁后,至今没有守承诺做出赔偿。最初他们拿到的2千令吉,只是船只搁浅几天没得出海的弥补,他认为,如果可以得到2万令吉,那就满意了。

47岁的马来渔夫阿都拉昔说,马六甲河美化后是漂亮了,但是对几十年来停泊在河两岸的渔夫,却是梦魇的开始。

“马六甲河变美了,渔夫们的生活却变苦了。”他说,鲁容河口根本不适合渔船靠岸,淤泥清理了又来,基本建设也未臻满意。

他说,马六甲河从古到今,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渔船靠岸,渔夫们都住在不远处,可随时出海或回航休息,自由自在,遇上多鱼的季节,每个月的收入都有2千多令吉。
“如果可以回来马六甲河停泊,我宁可不要赔偿了,在马六甲河靠岸多舒服,想要几时出海都可以。”

他建议政府在甲河口附近的双岛城建立渔船码头,“可是,政府宁可花大钱在河口建设供豪华游艇停泊的码头。”



兴化人的渔船并列在国泰戏院河畔,是马六甲珍貴的老照片。

仅剩的45艘渔船已迁到鲁容河口靠岸,马六甲河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

Thursday 4 October 2007

悠悠马六甲河(一)


马六甲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马来西亚文明的起源,曾经响誉国际,16世纪的国际贸易港口。在时代洗涤下,它逐渐走向没落,昏暗无光,腥臭肮脏。

为了重现昔日光辉,马六甲州首席部长发起美化河流计划,欲将马六甲河打造成为州内的首要旅游产品。2005年初,他率领地方政府官员到美国德州参考圣安东尼河(San Antonio River)的发展模型后,决定在马六甲河两岸效仿建搭“河岸歩道”(River Walk)供游人消闲。

更重要的是,当2010年马六甲成为先进州时,要和圣安东尼市一样,每年吸引800万名游客,而马六甲河将成为最大的动力。

美化甲河计划全长4.5公里,共分4期工程:首期2002年7月开始,2005年8月完成,沿岸建造行人道、香料园、木桥及河堤。最主要建设排污系统,将河边住家、商店或工厂排出的废水引到集中处理站。

次期从2005年11月开始,延续首期工程在甘榜爪哇、板底街、甘榜于汝屋后兴建河岸歩道,目前正如火如荼过行,但无法在预期的今年6月完工。

第三期工程于2006年6月举行推介礼,主要在河口建设水闸,控制流入马六甲河的潮水,具有防洪功能,游船也不受潮水涨退影响。河口北岸挖掘运河形成一个小岛屿,建有游船码头、河边剧场及纪念馆。

马六甲首席部长今年7月在一项记者会上指出,美化甲河计划至今已耗资3亿2千万令吉。第4期重建甘榜摩登旁河堤及重建数座横越马六甲河的桥梁的计划,还等待财政部的批准。

他透露,基于水闸门工程再展延至9月竣工,原定7月举行的马六甲河嘉年华会也得再度展期。州政府去年把马六甲河嘉年华会定在今年4月举行,可是承包商要求把展延到6月,至今6月过了,工程却尚未完成,嘉年华会据说再延迟到11月。

Tuesday 28 August 2007

非鸟人看《鸟屋》

马六甲老街区里18条老街,伫立一栋栋超过百年而充满华族色彩的老建筑。峇峇望族的豪宅是荷兰街上的主角,演绎着华人落地生根的历史过程;百年乡馆的雕梁画栋时时令眼球停驻凝视,忆想起前辈先贤披荆斩棘的血汗。

在名门豪宅与百年乡馆排列的大街大巷之中,老街区更夹杂许多原住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老屋子。一间间老屋,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时光更迭的过程,故事人物的身影乍隐乍现。一则则道不尽辛酸甜苦的故事,有的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有的,正等待后人来追述它已远逝的昔往。

老街区逐渐发展成为州内最火红的旅游区。住在老房子里的老居民,忍受不住游客的喧嚣,或找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纷纷迁离老街区。一栋栋百年老屋,很多已经成为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古董店、咖啡馆、小餐室,纯以旅游经济为出发点。

“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街上空的燕子仍然盘桓不肯离去,一代一代繁衍,却触动了燕窝商的灵感,将老屋的大门深锁,营造燕子喜爱驻留的环境,播放歌曲吸引它们来筑窝吐涎,开发另一种产品商机。

如果,你在马六甲老街区有一栋老屋,你会将它改成旅游商店,还是燕屋?这是在马六甲拍摄的《鸟屋》的基调。本地导演邱涌耀的第一部剧情片。

电影的文宣这么描述:

“《鸟屋》以战前老屋作为平台,探索现代人与古老空间的密切关系,并穿梭环回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失落与怨懑的土产电影。随着老房子逐步成为争夺之物,在这文化遗产上,人人渴望建立起内心的现代欲望之城。”

这是一部平实的独立电影,从光与影之中读到导演的寄寓,非职业演员也符合情景需要。影片来到马六甲放映,从头到尾除了望向矿湖那一幕,都是环绕在老街区里马六甲人熟悉的人事物,即使不懂得电影艺术,将《鸟屋》当成纪录片来观赏,也看得趣味盎然。

邱涌耀作品有纪录片《铁道上的脚步》、《峇峇球》,短片《第三者》、《应征》, 曾受邀于新加坡、泰国、意大利、阿塞拜疆和埃及国际影展。



-->>《鸟屋》在马六甲只放映一场,导演、演员与观众交流。



Saturday 21 July 2007

鸡场街现在没卖鸡

每逢星期五、六、日封街时段,这条老街便甦醒起来,在月光照耀下,一间间原本沉寂的古老乡馆,仿佛恢复了生命力,与喧哗人群共度一个个璀灿的夜晩。

马六甲闹市中的鸡场街,从古到今都是一条不寂寞的街。根据老马六甲人的说法,鸡场街源自福建话"市场街",从前是有一座大巴刹,各族商贩做生意,当然包括宰鸡买鸡的,但绝对不是因"鸡"而取名,而是方言谐音的谬误而沿用至今。

在荷殖时期,它叫Jonker Street,与隔邻的荷兰街(Hereen Street,意绅士街)相比,它是"次等绅士"的意思。官方路名惹兰汉惹拔(Jalan Hang Jebat),当地华人叫它鸡场街,因为骨董店多,又叫骨董街,近年来又称为文化坊。如果外地人要到里,沿着Jonker Walk的路牌前行便是了。

自从2000年鸡场街开发成为"文化坊",周末的三个晩上封街禁止车辆驶入,让小商贩当街摆卖各种货品,琳琅满目,也唤醒了乡馆主办各种活动,舞台上歌乐响起,众声喧哗。这条街,已成了游客留宿马六甲的理由。

事实上,鸡场街不仅有热闹的夜市集。这是与古城一同成长的街道,如今成为游客到马六甲发古思幽情或吃喝玩乐的必到之地。

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街,它最大的特色是乡馆林立,年代最悠久的福建会馆已有二百年历史,另外有海南会馆、潮州会馆、雷州会馆、茶阳会馆、林氏宗祠、赖氏宗祠及苏氏联宗会,其中不少都有上百年历史。

它也适应不用旅客的要求:怀旧的人来寻找骨董,买一双珠子鞋搭配肯峇雅服装(Kebaya),为自己打造一身娘惹风情。年轻人可来找小饰品,买廉价手信,灌啤酒,或到土产艺术家詹宋合的人猿屋选一件前卫T恤。爱美食者来品尝捻成一团的海南鸡饭,喝一杯老咖啡,走累了来一碗古早味糖水。爱书人则可钻入民办的金星图书馆,投入文字世界歇歇息再出发。

街上有一间供奉注生娘娘的天德宫,旁边是马来民族英雄汉卡斯都里洁白的小墓园,再隔壁是寿板店。看似个奇异的组合,却反映了古早马六甲华巫混杂的场景。

更奇特的是,潮州会馆隔壁便是永春殡仪馆,是的,就是停放死人的殡仪馆。碰到有往生者停灵时,夜市集人潮如涌,死者家属也照办法会,一动一静,一喜一哀,活人与死人,各有各的日子要过,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

小资讯:
吃:街尾汇集了3间著名的海南鸡饭团店铺:古城鸡饭粒环境舒造,选择多样,可惜味道只属一般;中华楼公认是正宗,但是座位不多,老板有些脾气,过午便关门;和记原是一所四合院,最受欢迎,顾客一多要排队轮候好一阵子。
喝:老店铺刘逢荣雪糕饮冰室里的各式糖水都很可口,不妨一尝地道的晶露(cendol),老外最爱在地理学家咖啡馆里消磨时光。
玩:日间仔细游览古老乡馆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手工业者和老居民聊聊天,周末晩间到夜市集挤出一身汗水,有时还可遇到华裔高官显要前来为活动主持开幕仪式。
乐:传统至新潮服饰,小巧玲珑的纪念品,光怪陆离的骨董,饱尝购物乐趣。
住:隔邻的荷兰街有不少中价旅馆,价格从80令吉起;打金街则有廉价旅店,一张床位从10令吉起。

Tuesday 26 June 2007

她,原是个寂寞渔村


600多年以前,一群依靠捕鱼为生的人们,居住在马六甲河口的村落,过着平淡朴素的生活。

公元1400年左右,苏门答腊王子拜里米苏拉逃亡而来,在这个渔村兴建了港口都市,并以马六甲树之名为它命名。

拜里米苏拉创建马六甲皇朝,除了捕鱼与打猎,他也鼓励人们种植蔬果及商贸活动。这个原本寂寞的渔村,开始改变面貌,在朝代的更替中,逐渐走向兴盛,跨越海洋,面向世界。

马六甲皇朝的宫殿建立在马六甲河附近,两岸除了住着渔人,尚有工友和宫殿的侍者,以及从外地涌入的人群。为了利便交通往,桥梁开始兴建,衔接两岸。

马六甲的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要道,马来半岛西海岸与苏门答腊之中的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联系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国,扮演了主要干线航路的角色。马六甲海峡又是季候风的起点与终点,古代船只靠风航行,必须在这里靠岸下货,等待季候风起再启程。这两个有利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马六甲皇朝的兴起。

马六甲(古称满剌加)最早出现在中国《明史》,拜里米苏拉利用当时中国明朝永乐帝想积极拓展外交的企图,以及明永乐帝的强大势力为背景,在周遭强国暹逻、爪哇、满者伯夷虎视眈眈之中,实践了马六甲建国的梦想,并设立了自己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歌乐。

在苏丹慕查化沙掌政时期,马六甲发挥了在区域里的影响力。15世纪中期苏丹满速沙掌朝,是马六甲皇朝最辉煌的时期。马来民族最著名的勇士汉都亚与同伴之间的传说,便是发生在这个朝代。

马六甲成为转口贸易的繁荣都市,主要贸易品有香料、丝绸、陶瓷及茶叶。当时,在这里可听到84种不同的语言,购买各种货品,各国民族交往,有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逻人、柬埔寨人、中国人、日本人、犹太人、菲律宾人、婆罗洲人、摩尔人、马来人等。

马六甲曾经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宗教上占有重要位置,成为16时世初海上霸权争夺的据点。1511年,马六甲遭葡萄牙侵占,从此进入了长达400多年的殖民地篇章。

马六甲皇朝历代统治者:
(一)1402 - 1414 :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
(二)1414 - 1424 :依斯干达沙(Iskandar Shah,拜里米苏拉信奉回教后改名)
(三)1424 - 1444 :慕哈末沙(Muhammad Shah)
(四)1444 - 1446 :阿末沙希(Abu Syahid)
(五)1446 - 1459 :慕查化沙(Muzaffar Shah)
(六)1459 - 1477 :满速沙(Mansur Shah)
(七)1477 - 1488 :阿拉乌汀利阿雅沙(Alauddin Riayat Shah)
(八)1488 - 1528 :马末沙(Mahmud Shah)

Monday 4 June 2007

阅读马六甲(二)

《青云与石叻》;作者:郑良树博士,2000 。

以学者之笔,将马六甲与新加坡两地华人社群的古早风貌,用小说体裁书写入册,避开了历史资料铺陈的枯燥方式。

埋首阅读,犹如回到了17世纪80年代荷兰殖民时代的马六甲,以及19世纪70年代海峡殖民地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的生活场景,文笔清丽,一路读下去,趣味盎然。

书中涌现历史的吉光片羽,想要了解两地华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生存至今,却又无耐性治史或翻阅尘封资料的人,轻轻易易厘清了那段历史的时代精神、文化命脉、历史意识及社会心态。

书分两部——<青云传奇>与<石叻风云>。

<青云传奇>写马六甲(甲坡)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的事迹。李为经(1614-1688),福建泉州同安人,22岁时,满清皇太极登位改国号为大清,他与几位知己好友买棹南逃,飘洋过海,落户马六甲。

在远离中国国土的偏远一隅,李为经仍然以大明臣民自居,因为不愿当“亡国奴”而积极救济反清份子,不惜让亲子身历险境,与亡国的马来统治者牵扯不清,引起荷殖政府猜忌而招祸。

李为经心系明朝,斡旋在马来统治者、本土华社与荷兰殖民政府之间,左右为难,书中深度刻划了他在这种处境中挣扎为难的心情。

他在马六甲一手购入超过百亩的三保山,划入青云亭管辖,山上累累坟墓,让南洋华人有个安息之地,贡献巨大。作者在序文里说:“如果要研究大马华族早期的历史,应该从青云亭及三保山研究起,才是正途。

<石叻风云>以青云亭最后一任亭主陈若准(1858-1915)为视角,描绘了他的祖父陈金声、父亲陈明水,叔叔明岩,以及同时期的华裔领袖陈金钟和德源兄弟,章芳琳与章芳元兄弟等,如何分庭抗礼,互争长短,更见证了永春派系从漳州派系夺取闽南帮领导权的经过。

陈金钟、德源兄弟就是陈笃生的儿子,第一个将橡胶种子带来马来亚种植的陈齐贤,便是陈德源的儿子了。

故事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丰富,引人入胜。内容也描述了新加坡和马六甲私会党的暴动和骚动、书院的创建、海峡殖民地侨生的心态,以及新加坡如何取代马六甲成为商贸重镇。

马六甲与新加坡的华侨领袖原是同源同种,互动频密,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不过,经过时代更替,如今已经渐行渐远了。

Wednesday 30 May 2007

阅读马六甲(一)


《马六甲:来自街巷的声音》(Malacca, voices from the street),作者:Lim Huck Ching, Fernando Jorge,2006。

作者是槟城人及葡萄牙人,都是念建筑系出身。他们把马六甲的老街巷走透透看透透,更主要是追溯建筑物背后的历史与人物,娓娓道来,却是很多连马六甲人都不知道的新知识。

作者从一条老街走到另一条老街,探访老屋、庙宇、废墟和墓地,驻足用心聆听它们的过去与现在。从1999年到2005年,他们敲叩了一个个深锁的大门,与超过150个居民访谈,再加上来自新加坡、葡萄牙、荷兰、英国及本地的档案资料,搜查出原始资料,完成了这本共368页,厚达1寸半的大块头英文书。

书内附有218帧精彩照片,都是在成书5年的过程中所拍摄,绝大部分是马六甲人熟悉的人、事、物,不懂英文的老人家,也把书本从头翻到尾,看得津津入味(我老爸罗)。

书中的每一条街都有它的过去,从璀灿到没落,从喧哗到沉寂。笔下的每一条古老街巷,蕴含了深一层的人文关怀与探索,搭配从另一种视角摄下的美丽图片,读来令人掩卷叹息,犹如一束馨花飘来的芳香,沁入心脾,荡气回肠。

作者将街头巷尾被人遗忘的故事与背景,赋以人文情怀,一篇篇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保护马六甲古迹的真挚情感,也豪不留情地批评政府对古迹造成的破坏,更揶揄了欲将古迹作为卖点以赚取更多外汇的庸俗心态。

这是作者说的:“...Malacca remains lackadaisical about the need to properly conserve its heritage.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s still acutely lacking,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ity’s heritage environment are wildly misunderstood.”

Saturday 12 May 2007

文化坊——变与不变之间

今日的鸡场街文化坊出现繁华似锦的风貌,造福周边老街道也慢慢走出落魄凋零的残旧景色,共同挥出缤纷的丝巾招徕外宾,齐齐赚取外汇。

许多人看到商机而纷纷涌入老街区,但随之高涨的屋价,也让许多原有居民与租户承受不了而离开。文化坊自2000发展至今,越来越兴旺,许多老街坊因为种种因素都走了,留下的,他们有什么话说?

万安金铺——守着旧时光
“这里发展快、游客多、消费低。”熊松圣对鸡场街每逢假期便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地说,到老街区的游客,多是吃吃喝喝,喧嚣一番后便离开,购买力其实不强。

23岁的他是万安金铺少东,在鸡场街出生、成长,店里售买娘惹们爱佩戴的14k金饰,并且维修小首饰及洗金饰,3兄妹及父母住在店后。

他正在细心地维修一个小巧的娘惹银制钱包,钱包由一个个细小银圈环环相扣而成。

问他有无想过离开老店,他耸耸肩说,已经住习惯了,没想过要搬。至于会不会为老店改型,他也摇摇头说没必要,看来非常投入这一行。

这爿老店自1933年由他的祖父创立,传给父亲熊纯倡,他中学毕业后便留在店里帮忙学手艺,该店至今已有73年,店里老旧的家私用具,以及人工手艺,依旧守着旧时光。


丽华影室——顺应改变

有人执著不变但也有人顺应环境而改变自己,隔几家的丽华影室,半爿店已经让出摆买旅游纪念品,店主许振通(67岁)也兼做导游。

由于数码相机盛行,他的相馆生意已经下滑,陈旧的器材搁置在一角,来光顾者多是购买纪念品的游客。

许振通来自麻坡,1976年落户马六甲,儿子及孙子都在老店里成长,面对老店租金日愈高涨,从前的三四百到如今逾千令吉,如果再死守已经没落的传统相馆,很难维持下去。

封街至今,鸡场街蜕变成兴旺的旅游地,店前来往都是脸孔陌生的游人,周围许多老租户承担不起高租金而离开,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没关系,他赞成旅游业的发展,也正在新环境里寻找新商机。


天华银家——随遇而安

“人越多当然越好罗,看来很旺嘛,当然是好事。”70岁的卢启松豁达地看好老街区这三四年来的迅速发展。

他在横街巴刹南马经营天华银家,马车街出生,观音亭街成长,几乎一生岁月都在老街区度过。

20年前用几万令吉买下店铺,靠银器镶宝石的手技养活一家人,赚了点钱后便收购一些古董摆买。

如今,子女们都在大都会讨生活,留下他与妻子及托顾的孙子守着老屋。

周围贩卖纪念品的商店增加了,竞争也更激烈,卢启松却随遇而安,不去拼搏,反而卖少一点,反正生活担子已经不重了。

老店屋的价格已经飙升到百多万令吉,问他有否想过变卖老店搬到更舒适的环境,他笑说,“不搬不搬,搬家很麻烦。”

无论周边环境怎么改变,卢启松都随遇而安,笑看人生。




熊松圣可以很有耐性地修复小钱包,但对老街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

Sunday 6 May 2007

永远的荷兰街

马六甲有一条荷兰街,远近闻名,虽然政府为了纪念出生在这条街的建国功臣而将它改名为敦陈祯禄路,在马六甲人心中,荷兰街永远叫荷兰街。

踏足不到500米的荷兰街,脚歩要放慢,一栋栋老厝毗邻紧贴,一些转变为商铺或旅馆,很多大门紧锁,看不到主人出入,更有一些已经破落坍塌,或成为引燕屋。

街上的商铺是安安静静做生意的画廊或古董店,所以尚能守着它由古至今的矜持与沉着气质,而引燕屋招来大群燕子终日在上空盘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感,不禁油然而生。

两排屋深百余英尺的豪宅,便是峇峇娘惹的发源地。峇峇娘惹是早期南来华人与土女结合繁衍而形成的特殊族群,大多分布在曾为海峡殖民地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三地,其中又以马六甲的最悠久,许多峇峇族的"母家"(rumah abu )在这里,而荷兰街便是形成峇峇娘惹文化的据点。

左边的门牌单数,右边门牌是双数,只要掌握了门牌号码,想要知道哪个峇峇先贤来自哪所大宅,轻而易举。这里最出名的峇峇望族,要数73号"长源"和111号"同发"。

"长源"是第一个在马来西亚种下橡胶种子的陈齐贤故居,也即是陈笃生的孙子。

"同发"是争取国家独立及创立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的敦陈祯禄故居。这间老屋最早由陈祯禄的祖父陈春木于1875年买下。

经过岁月洗涤,峇峇望族后代很多都已搬迁他处现代化的洋房或移居大都会,将祖厝留给管家看顾,所以大门终日深锁,看不到日常生活情景,游人只能从外观赏,尤其是双门、窗扉、门楣上大大的中文字最具特色,字体苍劲有力,自成一格,展示了书法艺术之美。

荷兰街原名叫Hereen Street,意思是绅士街。屋子在18世纪荷兰殖民时代开始兴建,建筑本身是又长又窄的荷兰式排屋,华人迁入后,融入了中国建筑风格,在英殖民时代又添加了维多利亚式风情。

要深入了解峇峇文化,不妨到门牌48-50的峇峇娘惹博物馆参观,它的建筑、家具和摆设,以及陈列的服饰等,都充分体现了峇峇娘惹的特色。进入参观,如同走入时间隧道,一窥峇峇娘惹族群的生活习惯及文化。

峇峇娘惹的日常生活保存传统的华人礼仪习俗,服饰及饮食方面又创造出中巫合璧的杂质特色。娘惹是烹调能手,传统的马来食物口味浓重辛辣,早期华人大都吃不惯,于是嫁给华人的马来女子,在掌厨时调整,多点香料少点辣,形成了特殊风味的娘惹餐。

娘惹也擅长制造小巧玲珑的糕点,由椰浆、糯米、糖,再加上兰花汁所造的"娘惹糕",色彩缤纷,挑动人们的味蕾。


荷兰街小资讯:

·峇峇娘惹博物馆入门票:成人8令吉,小孩4令吉。


·122号永春会馆创立于1800年,迄今206年,长约200尺,分三进,雕梁画栋,可与青云亭同列为马六甲最完美的古建筑物。

·117号徐氏宗祠是一栋西化的洋楼,夹在与两排中式老厝之中,屋前是一片小庭子,与众不同。


·103号"坚贞"为曾昆清故居,屋墙铺上青瓷,非常好看。马六甲市区有一条曾昆清路与一座曾昆清桥。

·70号鹏志堂(Malaqa House)是一间修复得相当细緻的典型老屋,售买古董、家具与纪念品。


·8号荷兰式店屋经过民间筹资认真修复,可免费入内参观。开放时间从星期二至六,上午11时至下午4时。


·街后有一间家庭式娘惹餐小馆,香浓的"晶露"不妨一尝。位置就在门牌31号后面。

·荷兰街上的旅舍或客栈各有特色,标准房价格从80令吉起。

Wednesday 18 April 2007

马六甲河前世今生

一个是前世,一个是今生


从金声桥上远眺,马六甲河前世破旧黯然,今生开始亮丽。


前世破旧残败的房屋,今生已髹上艳丽色彩。


悠悠马六甲河通往举世闻名的马六甲海峡,千古以来承载几许美丽与哀愁,经过岁月洗涤,这条古老河流正面临一次巨大的转型。

早在马六甲王朝鼎盛时期,马六甲河口做为贸易港口,一片繁忙,河两岸商家林立,河边停泊一艘艘渔船,最富裕的人家,就住在河口不远的南国乌衣巷--荷兰街。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港口据点已经转移他处,马六甲州政府如今要将这条日渐消沉的河流转型,2003年开始进行美化甲河工程,取经美国圣安东尼河,要将马六甲河打造成吸引游客驻留的旅游产品。

美化甲河第一期工程于2005年8月31日正式完工,耗资9千120万令吉;第二期工程刻在进行,耗资520万令吉;第三期工程需要1亿7千349万令吉,第四期经费尚无着落。

从地保桥到河口,全长约4.5公里的这一段马六甲河,在第一期工程下,河两岸的风景慢慢在改变,呈现了另一番面貌。

历史书上说过,马来西亚历史始于马六甲,如果文化需要时间累积,那么,最深厚的马来西亚文化底蕴,或许可以到这里寻找。

Tuesday 17 April 2007

古城美食版图——鸡饭粒


初次到马六甲的游客,如果没有尝过这里的鸡饭粒,不算来过马六甲。

马六甲鸡饭粒已经成为古城的美食坐标,少了鸡饭粒,古城美食版图犹欠缺了一大角。

鸡饭粒,就是将以香料及鸡油烹煮后的鸡饭,弄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一个个搓得浑圆的饭粒,咸香油滑,再配上灼烫得皮滑肉嫩的白斩油鸡,佐以黄瓜和青葱丝,当然还少不了特制的辣椒酱与黑酱油。

当鸡饭粒送到首次品尝游客眼前时,往往都会听到“咦,怎么还有鱼丸呢?”,马六甲人会失笑,游客将“鱼丸”送入口时,才察觉只有鸡味,根本没有鱼的味道。

许多挂着鸡饭粒招牌的餐馆,其实不只独沽一味,餐谱上还提供多样的“其他选择”,譬如芽菜、烧肉、油菜心、鱼丸、煎鱼、亚叁鱼、老火炖汤等。

马六甲最著名的鸡饭粒都集中在老街区的鸡场街(请留意这里说是最“著名”,非最“好吃”)。自信满满的中华茶楼,云石桌面透露着沧桑岁月刻下的风霜,茶楼内洋溢着最原始自然的古老风情。前去不远几歩,和记饭团记的店铺是一栋四合院,吃美食也同时观尝老房子,一举两得,在游客旺季时,要用白绳围起促请游客排队,够夸张吧。古城鸡饭粒招牌最张扬,游客一眼便能看到,分店也多,就快发展成为鸡饭粒中的麦当劳。

游客一般只知道鸡场街的鸡饭粒,如果你不是游客而是老马六甲人,相信你也知道,州内还有许多地方,都有经济实惠,口感超凡,相比之下简直是物超所值的鸡饭粒。相信吗,我试过,5个人份只收18令吉。

以下是州内部份鸡饭粒餐室与档口:

(一)中华茶餐室,鸡场街金声桥畔
(二)和记鸡饭团,鸡场街门牌6号,古城鸡饭粒斜对面
(三)古城鸡饭粒,分行:鸡场街,仙特拉车站, 新路明星慈善社旁
(四)煌昌海南鸡饭,新马六甲花园,EON银行拐进
(五)兴海南鸡饭,马六甲拉也,Astro附近
(六)正宗海南雞飯 (沒有正確店名),育民小学隔壁的板屋咖啡店。
(七)海南鸡饭粒,平民小学隔壁大棚下的档口
(八)古务茶餐室,姑务陈齐贤路
(九)Pasar Ma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