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2 May 2007

文化坊——变与不变之间

今日的鸡场街文化坊出现繁华似锦的风貌,造福周边老街道也慢慢走出落魄凋零的残旧景色,共同挥出缤纷的丝巾招徕外宾,齐齐赚取外汇。

许多人看到商机而纷纷涌入老街区,但随之高涨的屋价,也让许多原有居民与租户承受不了而离开。文化坊自2000发展至今,越来越兴旺,许多老街坊因为种种因素都走了,留下的,他们有什么话说?

万安金铺——守着旧时光
“这里发展快、游客多、消费低。”熊松圣对鸡场街每逢假期便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地说,到老街区的游客,多是吃吃喝喝,喧嚣一番后便离开,购买力其实不强。

23岁的他是万安金铺少东,在鸡场街出生、成长,店里售买娘惹们爱佩戴的14k金饰,并且维修小首饰及洗金饰,3兄妹及父母住在店后。

他正在细心地维修一个小巧的娘惹银制钱包,钱包由一个个细小银圈环环相扣而成。

问他有无想过离开老店,他耸耸肩说,已经住习惯了,没想过要搬。至于会不会为老店改型,他也摇摇头说没必要,看来非常投入这一行。

这爿老店自1933年由他的祖父创立,传给父亲熊纯倡,他中学毕业后便留在店里帮忙学手艺,该店至今已有73年,店里老旧的家私用具,以及人工手艺,依旧守着旧时光。


丽华影室——顺应改变

有人执著不变但也有人顺应环境而改变自己,隔几家的丽华影室,半爿店已经让出摆买旅游纪念品,店主许振通(67岁)也兼做导游。

由于数码相机盛行,他的相馆生意已经下滑,陈旧的器材搁置在一角,来光顾者多是购买纪念品的游客。

许振通来自麻坡,1976年落户马六甲,儿子及孙子都在老店里成长,面对老店租金日愈高涨,从前的三四百到如今逾千令吉,如果再死守已经没落的传统相馆,很难维持下去。

封街至今,鸡场街蜕变成兴旺的旅游地,店前来往都是脸孔陌生的游人,周围许多老租户承担不起高租金而离开,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没关系,他赞成旅游业的发展,也正在新环境里寻找新商机。


天华银家——随遇而安

“人越多当然越好罗,看来很旺嘛,当然是好事。”70岁的卢启松豁达地看好老街区这三四年来的迅速发展。

他在横街巴刹南马经营天华银家,马车街出生,观音亭街成长,几乎一生岁月都在老街区度过。

20年前用几万令吉买下店铺,靠银器镶宝石的手技养活一家人,赚了点钱后便收购一些古董摆买。

如今,子女们都在大都会讨生活,留下他与妻子及托顾的孙子守着老屋。

周围贩卖纪念品的商店增加了,竞争也更激烈,卢启松却随遇而安,不去拼搏,反而卖少一点,反正生活担子已经不重了。

老店屋的价格已经飙升到百多万令吉,问他有否想过变卖老店搬到更舒适的环境,他笑说,“不搬不搬,搬家很麻烦。”

无论周边环境怎么改变,卢启松都随遇而安,笑看人生。




熊松圣可以很有耐性地修复小钱包,但对老街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