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9 October 2007

悠悠马六甲河(二)

马六甲河两岸曾经渔船满布,最高峰时,约有300艘船靠岸,船桅鳞次栉比,在马六甲从事捕鱼的华族多是兴化人,至少有100年历史。

2005年11月,因为马六甲河美化计划,河岸仅存的45艘渔船,被迫迁到鲁容河口,从此告别出入马六甲河口讨生活的风雨岁月。

如今,马六甲河中只看到游艇来往穿梭,在船上的尽是游客或高官显要,不再是被阳光与海水洗涤,皮肤黝黑的渔夫们。

52岁的吴金山在甲河口捕鱼已有30多年,他小时候看到的马六甲河是绿色的,上世纪70年代,还可以在河里捕到鱼虾,如今河水污秽,是工厂流出的废料造成。

“马六甲河应该保留渔村风光,让人看到渔民的现实生活,如今美化后的样子,反像一条‘大沟渠’。”

吴金山的父亲从中国南来,落户马六甲,靠捕鱼养活一家。他和哥哥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海捕鱼。十年前,哥哥买掉鱼船转行当小贩,他的5名子女各有工作,家里没人再从事捕鱼。

“很舍不得离开马六甲河,距离住家近,进出方便,不必舟车劳苦到几公里外的鲁容河口,也不必日夜担心渔船上的配备被盗。”

令吴金山与其他渔夫耿耿于怀的,是州政府在他们俯顺搬迁后,至今没有守承诺做出赔偿。最初他们拿到的2千令吉,只是船只搁浅几天没得出海的弥补,他认为,如果可以得到2万令吉,那就满意了。

47岁的马来渔夫阿都拉昔说,马六甲河美化后是漂亮了,但是对几十年来停泊在河两岸的渔夫,却是梦魇的开始。

“马六甲河变美了,渔夫们的生活却变苦了。”他说,鲁容河口根本不适合渔船靠岸,淤泥清理了又来,基本建设也未臻满意。

他说,马六甲河从古到今,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渔船靠岸,渔夫们都住在不远处,可随时出海或回航休息,自由自在,遇上多鱼的季节,每个月的收入都有2千多令吉。
“如果可以回来马六甲河停泊,我宁可不要赔偿了,在马六甲河靠岸多舒服,想要几时出海都可以。”

他建议政府在甲河口附近的双岛城建立渔船码头,“可是,政府宁可花大钱在河口建设供豪华游艇停泊的码头。”



兴化人的渔船并列在国泰戏院河畔,是马六甲珍貴的老照片。

仅剩的45艘渔船已迁到鲁容河口靠岸,马六甲河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