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到商机而纷纷涌入老街区,但随之高涨的屋价,也让许多原有居民与租户承受不了而离开。文化坊自2000发展至今,越来越兴旺,许多老街坊因为种种因素都走了,留下的,他们有什么话说?
“这里发展快、游客多、消费低。”熊松圣对鸡场街每逢假期便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地说,到老街区的游客,多是吃吃喝喝,喧嚣一番后便离开,购买力其实不强。
23岁的他是万安金铺少东,在鸡场街出生、成长,店里售买娘惹们爱佩戴的14k金饰,并且维修小首饰及洗金饰,3兄妹及父母住在店后。
他正在细心地维修一个小巧的娘惹银制钱包,钱包由一个个细小银圈环环相扣而成。
问他有无想过离开老店,他耸耸肩说,已经住习惯了,没想过要搬。至于会不会为老店改型,他也摇摇头说没必要,看来非常投入这一行。
这爿老店自1933年由他的祖父创立,传给父亲熊纯倡,他中学毕业后便留在店里帮忙学手艺,该店至今已有73年,店里老旧的家私用具,以及人工手艺,依旧守着旧时光。
丽华影室——顺应改变
由于数码相机盛行,他的相馆生意已经下滑,陈旧的器材搁置在一角,来光顾者多是购买纪念品的游客。
许振通来自麻坡,1976年落户马六甲,儿子及孙子都在老店里成长,面对老店租金日愈高涨,从前的三四百到如今逾千令吉,如果再死守已经没落的传统相馆,很难维持下去。
封街至今,鸡场街蜕变成兴旺的旅游地,店前来往都是脸孔陌生的游人,周围许多老租户承担不起高租金而离开,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没关系,他赞成旅游业的发展,也正在新环境里寻找新商机。
天华银家——随遇而安
“人越多当然越好罗,看来很旺嘛,当然是好事。”70岁的卢启松豁达地看好老街区这三四年来的迅速发展。
他在横街巴刹南马经营天华银家,马车街出生,观音亭街成长,几乎一生岁月都在老街区度过。
20年前用几万令吉买下店铺,靠银器镶宝石的手技养活一家人,赚了点钱后便收购一些古董摆买。
如今,子女们都在大都会讨生活,留下他与妻子及托顾的孙子守着老屋。
周围贩卖纪念品的商店增加了,竞争也更激烈,卢启松却随遇而安,不去拼搏,反而卖少一点,反正生活担子已经不重了。
老店屋的价格已经飙升到百多万令吉,问他有否想过变卖老店搬到更舒适的环境,他笑说,“不搬不搬,搬家很麻烦。”

熊松圣可以很有耐性地修复小钱包,但对老街车多人多的情况有点不耐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